熱門商品推薦
蝦皮精選賣場

新生兒黃疸:了解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的關鍵差異,以及如何應對

量子襪

新生兒黃疸:了解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的關鍵差異,以及如何應對

新生兒黃疸是許多父母在照顧寶寶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。了解黃疸的類型、成因及其處理方式,對於確保寶寶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區別,並提供專業建議,幫助家長們在面對黃疸時能夠從容應對,確保寶寶的健康與安全。

新生兒黃疸的基本概念與成因

黃疸是由膽紅素在血液中堆積引起的,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過程,特別是在新生兒中。新生兒的肝臟尚未完全成熟,因此無法有效地處理膽紅素。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的2至3天內出現,大約60%的足月兒和80%以上的早產兒會受到影響。這種黃疸一般在兩週內逐漸消退,對於早產兒,則可能需要3至4周才能完全消退。

然而,病理性黃疸則是異常現象,通常由以下幾種因素引起:
1. 感染:細菌感染、新生兒敗血症或病毒感染(如甲肝、乙肝、鉅細胞病毒等)都可能導致黃疸的出現。
2. 溶血病:這種情況下,寶寶的紅血球被破壞,導致膽紅素大量釋放。
3. 膽道問題: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和膽總管囊腫等,這些因素會影響膽紅素的排泄。
4. 母乳性黃疸:通常在出生後4-7天出現,並持續2-3周,停止哺乳1-3天後可見膽紅素下降。
5. 其他因素:包括遺傳性疾病及某些藥物引起的黃疸。

如何識別病理性黃疸的跡象

識別病理性黃疸至關重要,因為不及時處理可能對寶寶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。家長應注意以下情況以便及早求醫:
1. 黃疸出現過早:若於出生24小時內出現,則需引起警惕。
2. 快速進展或程度重:若黃疸的顏色加深或擴散迅速,建議立即就醫。
3. 持續時間過長:足月兒若超過2周,早產兒超過4周仍未消退的黃疸,需進一步診斷。
4. 黃疸退而復現:如黃疸曾減輕但後來又重新出現,應儘早檢查。

此外,若寶寶伴隨有厭食、嘔吐、精神不振、肝脾腫大等症狀,則更需要立刻就醫。早產兒及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寶寶,應加強監測,因為他們對病理性黃疸的風險較高。

診斷與治療方式

診斷黃疸的過程通常包括病史詢問、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。醫生會詢問孕婦的病史,包括有無不順產史、感染、用藥歷史、輸血歷史以及家族中是否有黃疸病史等。此外,醫生還會觀察黃疸出現的時間及其變化情況,並檢查寶寶的體重、飲食、排便等情況。

實驗室檢查方面,針對足月新生兒,若血清膽紅素水平超過205.2 μmol/L,而早產兒則超過256.5 μmol/L,且結合膽紅素及未結合膽紅素均升高,即應考慮病理性黃疸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若生理性黃疸在7至10天內未消退,則應引起重視。

治療方式會根據黃疸的成因而異:
1. 光療:對於中度至重度的黃疸,常使用藍光照射以促進膽紅素的降解。
2. 換血療法:在某些嚴重情況下,可能需要進行換血以降低膽紅素水平。
3. 藥物治療:針對感染或其他病因,可能需要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。

總結

新生兒黃疸是一個常見的現象,對於家長而言,了解其生理性和病理性之間的區別至關重要。及時識別和正確應對黃疸的跡象,可以幫助寶寶健康成長。若發現寶寶出現黃疸,建議家長保持冷靜,仔細觀察,並必要時及早就醫,確保寶寶的健康安全。隨著醫學的進步,對於新生兒黃疸的診斷和治療也越來越精確,家長無需過度擔憂,但要保持警覺,積極掌握相關資訊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
如需進一步了解新生兒黃疸的處理及相關健康問題,建議參考以下資源:母嬰健康知識網

© 版權聲明
喬安

相關文章